小暑过后,早稻陆续成熟。昨日,记者来到南安码头镇宫占村高洋角落村,只见稻田一片金黄,稻穗粒粒饱满,低垂着摇曳在风中,散发出阵阵稻谷清香。一辆久保田收割机穿梭在稻田间收割作业,与风吹稻浪的沙沙声交汇在一起,非常美妙。
为了不耽误农时,南安高顺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戴子中不断“升级”农业机械装备,以减少用工荒带来的影响。比如眼前这台收割机,一天下来能收割40多亩。工人控制着收割机前进速度,将切碎的秸秆全量、均匀抛覆于田面,一次性完成收获、秸秆切碎、抛撒作业。“秸秆还田,能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戴子中一边说,一边将刚割下来的稻谷装到专用车上,运回合作社后转入烘干机里烘干,全程机械化操作。
收割结束后,戴子中跟记者聊起这片稻田的故事。2011年,他从广东回乡后,发现高洋角落村100多亩的耕地荒废了,便想着将这土地复耕盘活起来。他通过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引入水稻新品种,不断提高水稻品质。眼前收割的水稻品种为“晶两优534”,属于省级优质杂交水稻,不仅品质好,产量还不少。“这片稻田预计可收获13万多斤稻谷,比去年产量有所提高。”
此外,戴子中还采用“土地认耕”模式,让本村10多户农户喜上眉梢。农户戴良井认耕了家周边的2.5亩田地,种子、犁田、施肥、育秧、收获、晒谷等全部都是由戴子中免费提供。“我只需要做好水利管理,农忙时节碰到特殊天气,我们也会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而吃不完的大米,则由戴子中统一收购。”
成功闯出一条路,但戴子中并不自满,还不断争取机会向农业先进地区取经。每年他都会到三明等地参加植保、土肥等方面的培训,学习了解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种子、新农药。
2018年起,他主动向泉州市农业农村局争取到参加福建农业技术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机会。“我还是副班长呢!”56岁的戴子中笑着说,今年他即将从培训班毕业,未来计划在码头镇扩大种植面积至1000亩,同时在泉州、南安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推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达万亩次,为码头镇农业发展作贡献。
记者了解到,南安有8家像高顺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样被省农业相关部门认可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今年早季开展社会化服务机耕11500多亩,机收8000多亩,全程托管1000多亩,服务范围涉及13个乡镇(街道)、59个村。针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机插、机种的空白,在英都、官桥、洪梅、康美等乡镇推广机育秧、机插服务达1000多亩,实现全程托管“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