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期货市场“五位一体”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重要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近年来,国内四家期货交易所一直落实一线监管职责,并持续完善期货市场品种体系,不断优化市场服务,为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铺出了一条条新路。
在25日由北京期货商会、期货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期货高管年会上,来自国内四家期货交易所的相关代表出席年会,从近年来交易所推动期市服务实体经济工作说起,纷纷交出了各自的成绩单。
上期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陆丰:不断输送新品种、推进新制度
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陆丰在会议上表示,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上期所一直以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为目标,不断输送新品种、推进新制度,强化一线市场监管职能,持续做好市场服务工作。
陆丰介绍说,近年以来,在新产品推进方面,上期所先后推出了天然橡胶20号期货期权、不锈钢期货等品种,在基础工具的供给上提供了更多产品。在优化交易规则方面,继续做新做细现有品种业务,完善了原油、天然橡胶等合约细则,发布了上期所原油价格指数。同时不断吸收业内、境内外投资者提出的优化建议。在市场监管方面,进一步提升一线监管效能,审慎应对市场风险,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积极参与证监会系统内的监管项目,上线了四大监管系统的配套模块,有效保证了市场的稳定运行。在市场服务方面,年均举办品牌化活动数千场,开发投资中心、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功能,提升对投资者的服务效益。
陆丰表示,接下来,上期所将牢牢把握市场机遇,充分发挥防范金融风险的总体思路,持续坚定地推进产品研发工作,向相关产业链上下游推广期货工具,并积极推进包括指数期货在内的衍生品工具,努力打造一个规范、透明的期货市场。
郑商所市场服务部总监刘俊:践行服务实体经济初心 担当推进行业发展使命
郑州商品交易所(下称郑商所)市场服务部总监刘俊表示,近年来,郑商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力推进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企业,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刘俊介绍,去年以来,郑商所先后上市的苹果期货、红枣期货、尿素期货、棉花期权等品种市场发育良好,功能作用已初步发挥出来,其中,苹果、红枣期货从上市之初就承担着服务贫困地区"农"使命,上市以来在促进产业发展和推动行业规范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关“保险+期货”项目得到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和支持,农民受益良多;此外,尿素期货的上市完善了煤化工板块品种数量,提升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后期,郑商所将继续在已上市品种产业链上加大品种开发和供给。
同时,刘俊表示,在推动行业发展方面,郑商所也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每年举办大量的"三业"活动已经成为支持会员,服务产业、行业和企业的一个重要抓手;与期货品种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产业大会也每年都在举办;随着今年"产业基地"管理办法的发布,郑商所加大了支持会员单位和龙头企业进行产业拓展和市场服务工作的力度;期货进校园活动和网上期货学院也在大力抓紧推进。此外,郑商所还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培训班、与中基协合作举办机构大宗商品培训班也受到市场欢迎;已连续举办四届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更是为行业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大商所副总经理王玉飞:“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水平不断提升
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副总经理王玉飞在会上介绍了2016年至2019年大商所“保险+期货”项目的具体情况。她表示,从2016年到2019年,大商所“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服务三农整体规模不断扩大,试点模式不断深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截止目前,大商所先后组织支持实施了231个“保险+期货”的试点项目,98个场外期权项目和15个基差贸易试点。
王玉飞表示,总体上,大商所“保险+期货”试点的品种规模不断增加,区域不断扩充,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更加完善,模式更加系统。从品种看,从最初的玉米和鸡蛋两个品种,到现在全面涵盖种植养殖类的玉米、大豆、豆粕、鸡蛋等多个品种。从区域上看,从最初的辽宁和湖北两个省份,扩大到现在的全国20个省份,覆盖了全国过半区域。从最初的单一试点,到今年的连片试点,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从保障力度看,也从最初的价格保险逐步发展为价格和收入险互联,同时对风险进行多重管理,完善了保障体系。从发展模式看,从最初的“保险+期货”单一模式试点逐步发展成为了涵盖“保险+期货”、场外期权、“期货价格+价差收购”等模式在内的完整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
王玉飞同时指出,在试点推进过程中,“保险+期货”项目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项目目前主要依赖交易所的支持,二是农户对项目认识不足,农户普遍对自然灾害比较熟悉,但对期货工具、对“保险+期货”还比较陌生,三是政府发挥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此,王玉飞表示,首先,应尽早引入政府的财政补贴力度;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形成良好的生态圈;第三,鼓励银行信贷资金的积极参与;第四,全面推广成熟试点规模,使“保险+期货”在服务三农中持续发挥作用。
中金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晓刚:金融期货服务中长期资金风险管理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中国金融交易所(下称中金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晓刚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金融期货是全球金融市场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对于中长期资金做好风险管理提升投资收益稳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金融期货有助于增强和稳定中长期资金投资收益,提升机构策略的稳健性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更多的中长期资金进入期货市场,也可以增加期货市场改善投资者结构,助推市场整体健康稳定发展。
张晓刚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目前的参与者结构基本形成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结构。但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在服务中长期资金风险管理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第一,我国金融期货市场机构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机构投资者的结构还需要完善。从境外成熟市场看,养老资金、保险资金、共同资金等资产管理机构是成熟市场上中长期资金的典型代表,也是金融期货市场最重要的参与主体。比较而言,我国中长期资金运用金融期货比例还较低,下一步,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中金所将配合相关部门优化中长期资金参与政策,进一步丰富金融期货的参与者结构。
第二,为承载更多的中长期资金风险管理需求,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流动性是金融市场的命脉,也是判断一个市场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今年五月在国债期货中引入做市商制度之后,市场深度和流动性出现了明显的改善,未来还要将做市商制度总结完善推广,提高市场承载能力。
张晓刚表示,中金所还将进一步优化交易机制,降低中长期资金参与金融期货市场的成本。今年以来,围绕市场交易结算机制中金所做了一系列优化,今年1月将国债作为保证金适用范围扩大到了所有金融期货品种,目标在于提升投资者资金使用效率;今年3月对套期保值管理进行了优化,扩充了股指期货对冲标的,提高了套保比率灵活度,并且在国债期货套期中引入了风险价值的理念。
下一步,张晓刚表示,中金所将按照证监会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总体方案,坚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的原则,着力促进金融期货风险管理功能的发挥,对标国际最佳实践,优化基础制度,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做好机构投资者和中长期资金的培育工作,满足中长期资金的风险管理需求,更好服务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