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暑假来临,郑州市绿城公证处又迎来了办理出国公证的高峰。记者7月13日在这里看到,前来咨询、办证的人络绎不绝,热线电话也响个不停。
工作繁忙,公证员陈丽已连续多天放弃午休时间。“改革后,大家的服务意识更强了,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她说。
这是我省公证体制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近年来,全省公证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公证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整个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打破“铁饭碗”业务抢着办
说起公证体制改革,已从事公证工作23年的郑州市黄河公证处主任闫峰感触颇深。
“改革以前,黄河公证处是吃财政饭的行政体制公证机构,公证员拿死工资,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闫峰告诉记者,从2002年改为事业体制公证机构后,有活大家都抢着干。2017年,黄河公证处办理各类公证事项8万件,已成为我省规模最大、涉外公证业务量最多的公证机构。
这样的成绩,闫峰也没有预料到。“刚开始改革时,不少人还担心‘断奶’后活不了。事实证明,改革后的公证机构不仅能活,而且还能活得很好。”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2017年11月底,我省161家公证机构全部转制为事业体制。机制顺了,分配激励机制完善了,公证员的工作状态从“等、靠、要”变为“抢、争、夺”。
统计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前5个月,全省公证机构的办证数量同比上升3%,投诉率明显下降。“这说明改革不仅增强了公证员的荣誉感、使命感,也提高了公证员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省司法厅副厅长石英说。
试点合作制激发新活力
今年4月,郑州市大豫公证处、郑州市华夏公证处、洛阳市九鼎公证处三家合作制公证机构先后成立。试点合作制,是我省公证体制改革的又一亮点。
合作制公证机构由符合条件的公证员自愿组合,共同参与、共同出资,自主开展业务,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虽然不能‘吃公粮’,但合作制更符合公证行业未来方向,更能激发公证员的活力。”郑州市华夏公证处主任张金良说。
推出手机号、淘宝账号、QQ号、微博、微信等虚拟财产继承公证,积极探索涉外公证服务新模式……华夏公证处刚一亮相,就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2个月办理涉外公证200余件,国内公证300余件,收入50多万元。
合作制公证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靠什么?郑州市大豫公证处全力拓展公证服务领域,在全省率先设立了保全证据室,用于网上购物证据保全。截至目前,已办理此类公证30多件。
“我们将加强对合作制公证机构的监管,也希望合作制公证机构坚守公证公益属性,发挥‘鲶鱼效应’,激发全省公证行业的创新活力。”省司法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拥抱互联网服务更贴心
前不久,人在南京的刘女士通过郑州市黄河公证处微信公证服务平台,顺利办好了自己的学历证书公证。“真是太方便了!”刘女士赞赏不已。
“通过我们的微信公证服务平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申办出国留学、旅游、探亲、移民、定居等20多种涉外公证。”闫峰提醒,因为不熟悉办理公证的流程和要求,不少群众跑了“冤枉路”。大家在办理公证时,最好事先咨询好。
我省公证机构大力推行“互联网+公证”服务,实行公证服务网上咨询、网上预约、网上受理、网上审核。各地公证机构还积极协调民政、住建等部门,实现相关数据互联对接,进行相关信息和证明材料的审查核实,减少当事人办证负担。
拥抱互联网,让公证服务更加便民惠民,纳入了今年全省公证体制改革工作要点。“信息化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给公证工作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石英说,全省公证工作将大力推进业务信息化建设,将公证业务与现代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提高服务质量和公信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记者 孙欣)